2005年9月8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平安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母亲的怀抱永远敞开
嵊州市为归正人员安“新家”
本报记者 史诗

  36岁的张某在嵊州市区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早餐店,年迈的父母抽空还回来帮帮手。今年年初,张某新添置了一辆小货车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有谁想到,曾经“二进宫”的张某,也和其他归正人员一样有过自卑、迷茫和痛苦。
    2002年底,张某刑满释放。由于他在狱中表现良好,管教民警帮助他联系去舟山一家渔场打工。但是,回到家中,眼前的景象让他倍感凄凉:由于他当年把人砍伤,为了受害者的治疗和赔偿,家中已经一贫如洗还欠下了10多万的债务;看到他出狱,老泪纵横的父亲第一句话就是“我们断绝父子关系”。万般无奈之下,张某找到了街道司法所。当司法所楼所长听说张某身上只有20块钱,立即向街道领导汇报,从民政办支取了补助经费。
    在大家的帮助下,张某的早餐店开张了。司法所又积极与工商、卫生、城管等部门联系,帮助张某减免费用。一开始,由于缺乏经验,早餐店生意冷清,在司法所干部的推荐下,张某专程跑到市区几家餐饮店学习取经。经过三个多月的摸索,早餐店的回头客逐渐多了起来,看到儿子确实悔过自新,老父亲也从心里感到高兴,笑呵呵地主动来店里帮忙了。
    象这样的故事,三天三夜也讲不完。在嵊州全市上下,已经建成1100多个安置帮教组织,从帮教总站到乡镇街道,再到村、社区、企业,一张服务帮助归正人员的大网络已经形成。
    在帮教手段上,嵊州市根据每个归正人员的实际情况,把帮教对象分为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。对于重点对象,成立专门的帮教小组,制定个案帮教计划,建立帮教挡案。帮教小组每季度向乡镇(街道)安置帮教工作站书面反馈帮教情况,重大突发情况随时报告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落实好“三对一”措施,即安排一名驻村指导员侧重从思想、法律上进行教育指导,一名企业家或致富能手从生产和技术方面帮扶,一名村(社区)两委成员从生活上给予关心。为了加强安置帮教的针对性和及时性,嵊州市还开发了专业管理软件,建立归正人员数据库。每个归正人员的个人、家庭、违法犯罪史、就业及现实表现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。
    有了全社会的关心,安置帮教工作才能走得更长远。嵊州市大胆尝试市场化安置机制,动员社会各界,包括民营企业主动承担安置帮教的社会职责,创办能吸纳归正人员的经济实体,警力拓宽安置就业空间,他们还经常性组织企业到监狱开展签约活动,选择改造表现好、劳动技能好的服刑人员,约定回归社会后聘用就业。
    今年上半年,嵊州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率达到100%,社会向归正人员敞开了她的怀抱,归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也大大降低,维护了社会的稳定。